“為什么這么辛苦還這么多人買車?”于嫂一句話,真可謂“老鐵666,扎心了。”打心眼里,于嫂不希望老周再跑車了。20年卡嫂生活,與老周甘苦與共,對于司機的辛苦,她不想多說,但她爽直的性格卻有壓不住那么多憋在心里的話。

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在卡車司機的眼里,99%的人會對“為何這么辛苦還要跑車?”這個話題做出這樣的回答:為了一家老小。毫不夸張的說,幾乎每個貨車老司機都是肩挑家庭重擔頂天立地的漢子,但是在家人眼里,卻又是那個“常年不在家,老婆孩子都不管”的“不負責任”的“流浪漢”。在于嫂20年的卡嫂生涯里,對卡車司機生活狀態(tài)從不解到熟知,對丈夫老周每次出車的惦念,有增無減。
守候是最長情的告白
于嫂和老周,是通過相親成為一家人的。“覺得順眼,就成了。”于嫂說起當時的情景,還是情不自禁的流露出一些些害羞的靦腆,“都記不得是哪年結婚的,我們家老大今年18歲,算起來我和老周結婚20年了。相親的時候,老周就開車了,那時候,開車還是很好的,收入不錯,也受人尊重。”于嫂雖然不開車,卻跟了很多年車,對于卡車司機的辛苦,她經(jīng)歷豐富。
起初,老周跑臨沂到青島的短途,車也都是買二手的,畢竟,那個時代,買一輛幾十萬的新車,基本上對于一個農(nóng)村家庭就是天方夜譚。偶爾跟著老周跑一趟青島,因為路途和時間并不遠,于嫂所感受到的司機的不易并沒有那么深刻,后來,老周開始跑新疆長途,叢這時候起,于嫂在跟車陪伴老周運送貨物的過程里真真切切的體驗到了老司機的各種辛苦。

“有一次,在去新疆的路上,一大早,天剛亮不久,老周正常駕駛,突然后面一輛客車不知什么原因追尾我們的車。太嚇人了。”人生往往是這樣,別人口中的各種境遇,在未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時,都不是那么嚴重,然而親身經(jīng)歷了,就會瞬間把感受放大。“這一次之后,我就不想讓老周再跑車了,以前只是擔心他吃不好睡不好,在這之后,最擔心的就是他的安全。”
老周出車的日子,于嫂雖然擔心,但是為了不讓老周在開車的時候接電話分神,多數(shù)時候,于嫂都會守候老周的電話:“平安就好,現(xiàn)在方便,只要想聯(lián)系,隨時都可以打電話找到人。沒什么事,我不打電話,老周會給我電話報平安。”
談及跟車的經(jīng)歷,于嫂的語速慢了下來,平靜的講述中包含了對老周的體貼和關心。“晚上老周開車的時候,我就陪他聊天,困得難受,還是得堅持,就怕瞌睡。還有,停車休息的時候,老周要睡覺,怕丟油,我在下面看著。如果是兩個人還好,一個人困的時候,真難受啊。”夫妻同車,很多時候,更辛苦的是不開車的那一位。

和睦是家庭幸福的引擎
和睦的家庭,不一定大富大貴,但大都是幸福的。老周出車在外,很多時候顧不上家里的事情,但家里遇到事,于嫂并不孤單無助,因為還有公公婆婆和小叔子在。“老周一家人都好,我公公婆婆,還有小叔子,都特別好,他出車的時候,家里遇到什么事我都不害怕。”對于家人,善良的于嫂滿懷感激。
“小女兒白天的時候,患上百歲咳,醫(yī)院里住了9天,這9天,老周一直都出車在外。孩子的爺爺奶奶每天看著孩子,小叔子也幫忙跑來跑去。這么多年了,我們一家人就是這么和睦。即使老周在外,我也不擔心家里的事。最主要的還是他在外面更讓我掛念。”盡管于嫂說自己藏不住話,偶爾也會忍不住和老周叨叨,但是每次兩個人有了摩擦,都是老周先開口,“他人不孬,就是倔。”
連續(xù)跟老周出車跑了三年,因為小女兒開始上學,于嫂把生活重心放在照顧孩子讀書上。“應該是習慣了跟著出車,剛從車上下來的頭幾天,我心里特別難受,擔心這擔心那,老周開車我不擔心,就是擔心他的倔脾氣,擔心他遇到不好說話的人。”夫妻恩情,不用多說,每個細節(jié)都透露出老周和于嫂兩口子之間的和諧美滿。

目前這輛德龍X3000 550馬力自動檔,是老周自打開車以來買的最高配置的車,舒適的駕駛環(huán)境,讓老周跑新疆輕松了不少,但其實老周心里還是希望愛人能陪伴著一起出車。二十年的夫妻感情,讓他們兩口子彼此之間都有了依賴。老周喜歡開車,總感覺開不夠,人到中年,轉行也不容易,反復對比后,今年5月把這輛德龍X3000黃金之星開回了家。
一邊是老周邀請繼續(xù)跟車,一邊是小女兒上學需要家長陪伴,權衡再三,于嫂還是選擇了照顧孩子讀書。“開車太辛苦了,不能讓孩子以后還開車,多陪陪孩子,讓她多讀書,以后能有個好的工作。”說到孩子,于嫂期待她能有更好的未來。
采訪期間,恰逢老周出車,結束采訪前,《卡車之友網(wǎng)》記者問于嫂:“如果再一次和老周相親,會不會選擇他?”于嫂笑著說:“會選。但最好不要再開車了,太讓人揪心。”其實,我們都知道,即使老周還是開車,于嫂也會選他,正所謂緣分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