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并不是我原本規(guī)劃的演講題目,但演講前一星期的一段經歷讓我選擇了這個題目。
當時我跟歐洲汽車公司的一個采購經理討論運輸物流方面的問題,他堅持認為應當把運費壓到一個很低的水平,而在這個水平上,運營商只能用最低檔的設備。
但我認為,這樣的情況并不能讓所有利益方提高運輸體系的效率;而用高端的、效益高的設備也能保持一個合理的運費水平——但對方聽不進去。
我在感到有點“生氣”的同時也在思考,應該怎么來說服他,以及說服更多人來重構高效的運輸體系。
現在中國進行到了經濟發(fā)展的最關鍵時期,人們談到汽車行業(yè)整合、調整等等問題。但如果我們是在一個錯的基礎上討論這些問題,可能整個方向會偏了。
作為商用車廠家,今天我從重型卡車角度出發(fā),討論“重構”的問題。雖然我是一個瑞典人,但是我們外國人現在也在學習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我們也意識到,在未來中國的第二次改革開放中,市場將對資源配置起到決定性作用。所以現在重構又變成一個新的熱點話題。
但如果是在物流市場及市場競爭不健康的情況下,談到重構,意義就會大打折扣。所以我認為第一個問題是——我們應該討論如何建立高效運輸體系。在這一方面,我們可以將民航工業(yè)作為一個參考。
我們都很清楚中國物流運輸行業(yè)效率非常低,其總成本占GDP18%——這是全球最大。如果不改進的話,它可能限制未來中國的經濟發(fā)展。新的市場經濟里,貿易的基本前提是能夠交換買賣的物品,這就需要高運輸效率。
第一次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我第一次來到中國是在1982年,時至今日,我認為民用航空行業(yè)的變化是最大的。
中國的航空業(yè)可能是效率最高的行業(yè),也是最快的、最安全的貨物和乘客運輸模式。航空企業(yè)也是依照國際標準運營的——在航空工業(yè)中,沒人說“我們是中國國企, 所以不按照你們的標準來”。在運輸業(yè),“國企”這個名號是一個借口,借此不改變現狀。運輸業(yè)如果要提高效率,必須按照國際的經驗、標準來發(fā)展。
航空的基礎設施投資成本非常高,但是這不表示運營效果會降低。正好相反,借助航空方式的運營效益是非常高的。在運輸業(yè),這個道理也是相似的,業(yè)主用高端的運輸設備能夠賺更多的錢。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出勤率”。
驗證碼: